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时机(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115 字 2个月前

胡世将接过杨乂手中的账册,一眼看去,有些哭笑不得,这野右扎南居然还是个守财奴,这些年居然还积攒下了不少财富,除了最俗气的金银玉石之类外,还有不少各国的特产,一看就是从商队的手中弄来的。

两人笑笑,丝毫没有犹豫,随即派出了一千军士将这些东西运往汴京。

边军将士获得财富并不稀罕,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适当截胡一些,朝廷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胡世将却明白,他们两人几乎是钟粟毫无征兆地提拔起来的,时至今日他俩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被看中了,毕竟之前两人并没有过分出彩的表现。

其实别说他俩了,就算是现在手握大宋一小半兵力的种师道,同样有很多疑问。

论起军事才能,种师道自认为目前还真没几个人和自己可以相提并论,但这又如何?

大宋皇帝信任谁,一定就要看能力吗,何况区区武人。

可现在的局势种师道太清楚不过了,在朝中钟粟是他的坚强后盾,伐夏大军的粮草供应,直接便是由曾布这个当今第一权相全力督办,正因为如此,才会进展如此顺利。

现在想想当初刚到兰州府组建生产建设兵营之时,心里多少有一些顾虑,等到高产作物

获得大丰收,数九寒天温棚中种出绿油油的蔬菜,他才明白了钟侯爷的远见卓识。

不过时间再推移到现在,种师道有了更深的感触,原来这位年轻的钟侯爷,其实早就想好了一切,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将西夏打成狗,还不是因为之前的充分准备?

大宋果然赶上了好时候啊,种师道觉得,这应该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但是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个想法,一旦说出来,那便难免和朋党这个敏感的字眼扯上关系。

当然,如果非要这么考虑,钟粟打造的这一朋党,并没有过于特别的标签,不在乎是文人还是武人,也不在乎是什么出生,更不在意原来是什么情况。

但如果非要贴上一个标签,那便是这个朋党吸纳的都是让大宋不再墨守成规的人物,要做事就要做大事,就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在他看来,钟粟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即便是曾经风云一时力主改革的王荆公也远远不如。

最不可思议的是,以往曾经有过的朋党,总是在标榜要如何如何,但钟粟却从来都是只做不说,反倒效果胜过以往所有提出的花团锦簇的想法。

但就这对西夏的战争,自从李元昊侵宋一来,大宋一

直深受其扰,加之又有一根巨大的搅翔棍契丹在里面祸祸,数次反击,总有那么一点虎头蛇尾的意思。

虽说现在伐夏大业才一个多月,但西夏居然已经被打了个半惨,五个军司被大宋军风卷残云,现在只剩下了一些渣渣。

其余各军司,虽然还有不少力量,但就算要拱卫兴庆府,那总不能放弃所有已有的土地吧。

这样一来,西夏目前的兵力,其实已经捉襟见肘。

汇集在兴庆府的这些人,固然非常强悍,但已经是西夏最后的底裤。

到了这样的境地,西夏其实更希望尽快和大宋进行决战,他们同样明白盈不可久这个道理。

西夏各路援军,胡世将虽然干掉了一拨,但还是从各处汇集了不少。

但这种临时纠集起来的人,往往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

西夏和大一统的大宋不同,其实就是若干部落的集合,大贵族们除了掌握足够的财富,同样也掌握着一部分军权,别说是现在的李乾顺,就算是最牛气的李元昊统治时期,也无法做到对西夏的全面统一。

现在大宋攻势太猛,自然会被迫拧成一股绳,但这样的情况很难持久,就算不进行干涉,只要静观十天半月,必定会自乱阵脚。

种师道现在做

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一边休整一边收拾那些顽固的散兵游勇,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

西夏镇国公府,李德中一幅神色不安的样子。

“国公,内侍省的李全顺来了。”

管家小心的说了一句。

“快请快请!”

李德中脸上是焦躁一下子消失了一大半,他虽然是李乾顺的叔父,西夏大贵族的代表,但却丝毫没有政治上的野心,这辈子也就好个财色而已。

之前朝议,便是他首先提出迁都的建议,弄得李乾顺无比郁闷。

当时的情况虽然已经比较糟糕了,但怎么都比不上现在。

除了迁都,李德中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保住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财产,可李乾顺显然不会答应。

现在大宋军眼看就要打到家门口了,李乾顺依然没有迁都的迹象,李德中现在真的着急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他得想想该怎么办。

好在自己花了一些钱,买通了李乾顺身边的这位内侍李全顺。

李全顺虽然只是一个押班,比起都都知、都知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已经是太监中的高阶人士。

最主要的是,这个李全顺是个汉人,因为他比较贪财,所以买通难度较低,而且还能刺探到不是有价值的信息,

性价比非常高,这才是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