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保靖王的脑回路(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626 字 2个月前

汴京大学陆续设置了七个学院,当时除了文学院外,其他学院就连收学生都有困难,毕竟大家觉得这样的书院简直就是野鸡加山寨,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但随着一次次的神操作,现在入学门槛越来越高,但想来的人热情更高。

到了今天,这些人终于派上了用场。

文学院直接面对的是大宋官场,官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层,大宋这艘大船的航向就控制在这些人手中。

大宋每施行的一个政策,都会关乎到一亿大宋百姓的生息。

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虽然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很慢,但只要持续不断,便会有结果。

再说,仅有这些人是不够的,其他几个学员的学子虽然不是面向官吏阶层,但同样作用巨大。

理工学院终于在这次的伐夏战争中作用大放光彩,虽然西夏还存在,但却天天处在龟缩状态,大宋军的平推法完全势不可挡。

因为这个,占领的不少大州府,战后重建已经陆续开始了,城墙、道路、街道、驿站……每天都有新的面貌。

钟粟很早就将水泥的粗制之法整理出来,虽然和后世的根本没法比,但却非常值得尝试,石灰石和黏土一起烧纸水泥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至于耐用性之类的指标,钟粟相信,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必定会不断得到改进。

理工学院经过反复试制,现在终于有了成品。

就在几天前,延安府到兰州府的沥青驰道已经开通,钟粟也基本确定,在这个时代,如果要大规模普及沥青道路还是有些不现实,毕竟石油的加工方式过于原始,而且非常浪费,所以只能用于小规模使用。

兵工学院更是不用说,一直致力于大宋的军事科技研究,虽然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武器在伐夏战争中大放光彩,但钟粟却知道,还是太原始。

科技进步可不是异想天开就能解决的,反复的尝试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必不可少,这个显然急不得。

在这个时代,想造出迫击炮、ak之类显然是办不到的,但只要材料和工艺继续进步,“没良心炮”这样的原始火炮还是有被淘汰的希望,“霰弹铳”也有希望继续改进,不再仅仅用作突袭,而是出现在正面战场上。

科技最怕的是浅尝辄止,华夏虽然有“四大发明”,但后来却太监了,真正的原因就是浅尝辄止,没有继续坚持。

所以钟粟对兵工学院从来都是研发资金倾斜,有些东西就是用钱堆出来的,而且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领先。

今天或许大宋有了技术优势,能够碾压敌国,但谁又能保证别人一定会墨守成规?一旦停滞不前,被赶超并不稀奇。

传媒学院看起来就是编故事盈利,但只是最最基本的功能,因为内容通俗易懂接地气,现在不但在大宋全境传播,而且有了输出的迹象,西夏高层每看到一期《汴京头条》,都会气得咬牙切齿,但静下心来却会发现,大宋发起的这场战争,完全赢得了大宋百姓的全面支持,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可破的,人口基数两百万的西夏和大宋的一亿人相比,显然太渺小了。

李乾顺现在也有了偷偷研读《汴京头条》的习惯,其中对西夏节节胜利的那些故事,他会在战报中提前看到,但出现在《汴京头条》中,又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

在极力争取契丹使者前往大宋之时,他其实抱着极大的期望,其实整个西夏高层都寄希望于契丹的调停,这里还有一个侥幸心理,那便是他觉得大宋的那些新式武器仅仅是一小部分,无法维持长时间的进攻。

他甚至觉得,大宋现在之所以在西线全面推进,东线防守进攻,恐怕

就是因为新式武器数量不足造成的。

虽然西夏至今没有缴获任何大宋新式武器,但李乾顺还是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那些稀奇古怪火器,威力极为惊人,想必耗费也是非常惊人的,但每次大战,大宋军似乎没有节约资源的习惯,这才导致西夏的守御变得极其困难。

更有一份战报,大宋为了拿下一处城池,明明城头已经没有了守军,但大宋军却一个劲儿地又烧又炸,生生将城池的一段城墙给轰塌了。

等到大军入城,守御城池的西夏军居然所在城墙后面一个个成痴呆状,差不多算是被吓傻了。

后来李乾顺才知道,大宋军之所以不惜靡费,原来西夏保靖王早就秘密将自己的家资全部转移到了这里,居然被大宋的察子侦知,所以才有了不惜代价拿下的举动,最后到底起获了多少财产,大宋军肯定是不会说的,但保靖王在李元昊时代便已经家资无数,所以大宋这次行动收获绝对不小。

可让李乾顺郁闷的是,保靖王明明就是一大老虎,但现在却不方便收拾,现在国内局势动荡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此时如果对一位王爷下手,不管有没有证据,产生的影响必定非常恶劣。

李乾顺现在只能暂时捏着鼻子认了,还得尽可能替保靖王封锁消息,以防发生转移财产的热潮,那西夏可就真的完了。

保靖王当然也心里有数,他其实想对李乾顺解释一下,事情完全不是李乾顺想的那样,可是每次看到李乾顺的脸色,他总觉得有一种跳进黄河也洗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