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知识就是力量(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173 字 2个月前

当张商英带着医疗队伍接近种师道大军驻地的时候,狄云飞已经在三里之外迎接他们。

之前张商英和种师道两人分别负责生产建设兵营建设,虽然说没有什么沟通,但也算是颇有缘分。

两人在不同的地方证明了钟粟思路的正确性,现在,这种成功的经验已经在原来西夏的这片土地上继续推广。

现在正是盛夏,汴京已经热得喘不过气来,但他一路向北,只觉得天气越来越舒服,眼见各处的农作物郁郁葱葱,张商英心里甚是感慨。

除了这个,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读书声,这是他目前听到的最好听的声浪。

最让他觉得有趣的是,田间往往会有各种不同服色的人在劳动。

这其实也是现在西北之地的一个特色,在这片土地上,现在最少生活着三种人,一种是原来的西夏人,一种是当地的汉人,还有一种便是后来从大宋迁徙而来的纯正宋人。

本来这三种不同的人想要融合在一起,必定会生出很多矛盾,甚至还有可能互相瞧不起。

真正算起来,因为这片地方多年处在西夏的统治之下,所以这里的西夏人和汉人关系其实更加密切一些,反倒纯正的大宋人是外来户。

钟粟不是没考虑到这个,但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能让主张和理念不同的人

走在一起,但就只有一个——利益。

利益是什么,无非就是粮食、物资,说得通俗一些,概括一下就是金钱。

钟粟至少知道两个大牛说过金钱的好处,马大神说得比较专业: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还有一位莎大神是码字的,他的文风又有所不同:金钱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成善良,衰老变成年少;怯懦变成英雄,卑贱变成崇高。

不过,这些说得都是金钱和利益的坏处,但它同时是一把双刃剑,钟粟正是要利用它好的一个方面。

就像张商英眼前看到的这一幕,大家非常和睦地一起劳作,他们的想法显然要朴素很多,只是为了有一口饱饭吃,如果有所盈余,还可以送孩子们去陆续兴建起来的蒙馆中学习。

不管往后要考取功名,还是要去做别的事情,没有文化显然是很可怕的事情。

原来的西夏人和汉人不懂这个道理,大宋人虽然没有说教,但他们的做法却让西夏人和汉人感觉到了不安。

大宋人的孩子只要有机会,都会去蒙馆读书,这种眼里在西夏人和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似乎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意味。

因为他们发现,那些指导他们种植的人,往往会带着纸和笔,对

田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们会用笔记下来。

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却让那些本来不长农作物的地方也变得绿油油一片。

显然,他们感觉到了,这似乎是一种力量,一种只有读书人才拥有的力量。

那么,他们是天生的读书人吗?显然不是。

有些好奇的人甚至去问他们,到底在用纸记录什么。

这些读书人倒是坦白,他们说,记录的是各种作物在各种土壤里面的生长情况,还有天气、雨水之类的变化。

说来说去,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考虑如何改善土壤、追加肥料之类。

听起来有些玄乎,但实际效果去非常明显。

这些做法,很快让大家由好奇逐渐转而产生尝试的冲动,只是,自家的孩子长得人高马大,却大字不识一个。

读书人又说了,只要想读书,可以先去蒙馆看看。

就在西夏人和汉人还在观望的时候,大宋人已经毫不客气地把孩子从山坡上、水塘里拽了出来,硬是塞进了蒙馆,顺带还给先生捎带了腊肉之类的拜师礼物。

等到西夏人和汉人反应过来,他们发现狭窄的蒙馆已经挤满了。

不得已之下,孩子们只好在外面隔着门窗听课,看到来的人越来越多,友好的先生干脆把讲学的场地直接转移到了室外。

马上有热心的

大人为先生准备遮阳用具,甚至热情地送来了马奶之类解渴之物。

大人们别的没有学会,但却学会了蒙馆墙上写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这样的景象开始在西北各地不断地复制,钟粟有他的目的,但当地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并没有太明确的目的,他们只是觉得这么做就是对的,大宋人都这么做了,那跟着做就是了。

张商英还没有到种师道的驻地,便已经被这些场面所感染。

当初要全力拿下西夏,他其实多少有一些疑虑,首先是能不能那些,对于很多大宋大臣来说就是一个未知数,因为西夏的问题自从有大宋就存在,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有时候,大宋甚至都已经放弃了,只要西夏不会对大宋造成严重的伤害,无非就是在边境剽掠而已,其实可以装糊涂。

大宋虽然发起了几次对西夏的战争,其实真正算起来,成本真的很高,而且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好处。

这样的思维一直代表着大宋的高层的主流想法,而且渐渐变成了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