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易小川也是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这么重要,让范增点名要带着,
“楚怀王孙熊心?”就在这时,只听见范增那略带冰冷意味的话语声缓缓传来,仿佛一阵寒风吹过易小川的耳畔。
易小川闻言,心中猛地一震,如同被重锤击中一般。他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起来,各种念头在脑海中不断闪过。仅仅片刻之间,他便已然明白了范增此举背后隐藏着的真实目的。
所谓的支援之说,不过只是个幌子罢了。范增真正想要做的,是把孙熊心引入治县。诚然,振奋士气或许算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绝不是全部。易小川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迅速猜到了这件事背后更为深层的意图——范增恐怕是想让这位楚怀王命丧于治县之地啊!
若未曾有那神秘的易小川分封诸王之事发生,或者是直接给与了孙熊心楚王的封号,反而更有利于掌控楚地的民心民意。然而,如今朝廷下达了这样一道政令,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这道政令对于项羽而言,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它无异于将项羽置于熊熊烈火之上,反复遭受灼烧,
要知道,像这样相互产生影响的政令,必然会导致整个楚地出现严重的分歧。百姓就会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是应当支持项羽呢,还是坚定地站在孙熊心这边?这与那种直接将所有权力集中到孙熊心身上、彻底架空孙熊心的情况截然不同。即便此刻项羽尚未接受朝廷的分封,仍然对孙熊心表示尊崇,但也无法阻止楚地民众心生疑虑。尤其是当项羽大权在握之时,更是容易让人猜测是否他胁迫了孙熊心。
在此种形势之下,对于项羽而言,孙熊心死亡或许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孙熊心绝不能命丧于项羽之手,即便是采用暗杀手段也万万不可行。因为一旦如此,必将引发轩然大波,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所以说,眼下与南境军展开一场激战,无疑成为了一种绝妙的安排,也是最为适宜楚怀王孙熊心走向生命终点的方式。
“小川啊,你可一定要明白当前的局势。现如今这孙熊心因着朝廷颁布的那些政令,心中早就充满了不满和怨恨。而对于咱们楚地的老百姓来讲呢,天无二主、人无二心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呀!这样一来,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我方将士们的士气,还能遵循‘哀兵必胜’这个道理,将楚地民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咱们得巧妙地利用好孙熊心这颗棋子”
“不过此事万万不能让项羽得知。你也是深知项羽性格的,他太过自傲自负,像这般谋略手段,他定然是不屑一顾的。所以说,这事儿就得靠咱俩暗中操作啦!”此刻的范增可谓是毫不掩饰地向易小川点明了其中真正的深意,说白了,就是务必要让孙熊心死在南境军的手里。
易小川听完这番话后,稍稍迟疑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抱拳应道:“我明白了,先生放心,我定会把此事办妥。”说完便转身离去。然而就在他转过身的那一刹那,其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微微抽搐了几下。其实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范增对他始终还是心存疑虑,即便平日里在称呼上显得格外亲昵,但实际上在范增眼中,自己仍旧不过是个局外人罢了。
而在那治县之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争的风暴依然在肆虐不止。韩信深知要想成功夺取这座县城,必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力量与资源,展开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消耗战。
韩信一日下令发起三次进攻,然而这些进攻的时间却毫无规律可言。有时是晨曦微露之际,有时则是烈日当空之时,亦或是夜幕降临之前。他会在治县的四座城门之间随意选择目标,突然发动袭击。而且每一次的攻击都犹如雷霆万钧之势,给守城的敌军带来巨大压力,让人感觉他们随时可能会大举进攻并一举冲破城门。
面对如此凌厉的攻势,负责防守治县的龙且将军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毕竟,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城池沦陷,生灵涂炭。可就在这紧张激烈的攻防战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治县的守军人数相对较少,而来自南境的韩信军队却兵强马壮、人数众多。
韩信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事家,不仅懂得在兵力处于劣势时如何以少胜多,更清楚在占据优势和掌握主动权后该如何运用策略。于是,在短短一天之内,他竟然连续组织了三次攻城行动。更为巧妙的是,每次进攻时,他只会集中兵力攻打一座城门,且在同一时间内绝不分散兵力去攻击其他城门。
这种看似有些“愚蠢”的战术安排,实则蕴含着韩信的深谋远虑和高明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出来,给予守城敌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威慑。同时,由于每次进攻的城门不确定,使得龙且不得不分兵把守各个城门,难以集中精力应对某一处的危机。此外,频繁的攻击也能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让他们疲于奔命,无法有效地组织反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