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目知(下)(2 / 3)

“杨越杨越……”

视频电话那头,李志忠微微有些激动的声音响起,通过手机摄像头望向杨越说道,“杨越,我说服那个林福菊大姐了,他已经让他儿子车恒毅和媳妇女儿,现在赶回来。呼——”

说着,李志忠长长吐了一口气,神情颇为认真地盯着视频里的杨越,“这真不太容易说服,也就是我,会说话才让人能够听得进去一些。

还好他们也没到沪海,这个时候还在高速上,我说完他们这会就找高速口调头再开回来。

估摸着大概晚上12点多1点能

到,到时候我就在村口等他们,然后再一起上来。”

“嗯。”

杨越在听完李志忠说的话后,轻轻点点头,跟着又道,“李叔,多谢了。”

今日这事情,与李志忠全然没有半点关系。

完全是对方因缘际会,然后还有热心肠与善意,这才插了进来。

这样的人,就如之前杨越对于观前村这边很多农村人的看法。

不能把人动不动都当成什么生性淳朴,又或者完全当成奸猾的穷山恶水刁民。

对于很多农村人而言,在不是特别影响他们生活的前提下,绝大多数时候,不是让他们拿出十分难挣到的真金白银,而是让他们耗费一些时间精力帮忙,很多人都是愿意的。

这与在城市里生活的快节奏人群不同,城市的快节奏,让很多人更看重自己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这个时间都很珍贵。

在遇到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时,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很多时候是花钱让其他人解决,然后再考虑自己动手来解决。

这就是衡量,用这个时间来工作和花钱,有时候值不值的问题。

不需要自我清晰的去做出判断,很多时候潜意识里就会完成这个工作。

还有慈善帮忙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向你求助,需要你帮忙带路之类的。

一些比较匆忙且单位时间昂贵的人群,可能会选择直接向求助者提供交通工具,比如用自己的钱帮忙打一辆车,将人送到目的地。

而不是选择,亲自带路,让人能够找到地方。

这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事情认识的差别。

时间宝贵,所以会选择用金钱去付费。时间充裕,金钱难以获取,那么愿意用时间去帮忙协助。

另外,还有类似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力气。

所谓农村人力气不值钱,给人帮忙抬个东西,出些力气干一点体力活,一包烟,吃顿饭有时候都不用,客气几句,也没人太在意。

在城市里,这力气能换钱,且值钱。

那么不管是搬家,或者干其他的,就都得付钱了。

这也是一种经济、生活上带来的差距。

热心的人哪里都有,不过很多时候这种热心的成本,需要支付的代价不一样。

李志忠毫无疑问是一个热心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事情其实虽是琐事,但都谈不上麻烦,只不过是帮人出点力。

可即便如此,杨越对于李志忠还是颇为感激。

正是对方这种处事态度,从过去,到现在都对他帮助良多。

他此时可以说已高居于人群之上,可俯瞰众生睥睨,但杨越却依旧保持着心中的道德与底线。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些来自于身边人的善意,同样分不开。

“……他们跟我抱怨其实还挺多的,说约了一个专家号,挺难遇

上的,一家人好像开车的时候还吵了一架……

……唉,杨越,你真的确定能把人给治好喽?这要是不成,我在前面说出去的话,可就真有些没脸了。”

视频电话那头,李志忠对着杨越继续说着不少话。

杨越已知道对方这种说话的习惯和性格,如之前那次的看法一样,算得上是邀功,也是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但这些其实与杨越而言,也都无足轻重,只是冲着李志忠点点头,“那李叔,我会在青龙观等你们。”

说完,挂断了电话。

这个时候,夜色已越来越浓。

今夜并非是什么明月高悬的夜晚,除了点点闪烁的星辰之外,四下一片黑漆。

站在青龙观的大门前,朝着外面望去,四周的山峦渐渐只剩下模糊的影子,黑压压的夜幕,仿佛逐渐朝着大地盖了上来。

杨越简单的将生活上的琐事料理了一番,然后人就拉链一条长凳,坐在了青龙观的大门前。

他身上的气机藏而不漏,若非是见到人端坐在那里,几乎一眼望去当成雕塑也是寻常。

时间渐渐过去,四下虫鸣蛙叫,一片安然。

青龙观大殿门上面,有一盏150多瓦的白炽灯,平日里夜间偶尔会用来点亮照明。

相比起大殿内只有60瓦的灯光,显然这150瓦的灯泡已是相当明亮,能够将周围几十米的都照得通明。

只不过,今夜不论是这盏150瓦的白炽灯,还是大殿里面与后殿的两盏60瓦的灯泡,都没有点亮。

农村山野之地,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驱蚊,蚊虫极多。

一旦有灯光亮起,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