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敌军不知所踪(1 / 4)

大理府位于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

这里气候舒适,干湿季节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云南布政使司内的商贸重镇。

如今又成为昆明府的西边屏障,使得其又成为军事重镇。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承上南北,对接东西,

大理府在洪武十六年大明夺下云南之后便开始重建,

整体规模与布局沿袭了洪武年间的形制,城呈方形,

四周筑有城墙,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上建有城楼,四角还设有角楼。

在城内布局上,大理城采用了棋盘式的街道布置,街道横平竖直,纵横交错。

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多条大街,自西向东也纵穿了多条街巷,格局九街十八巷。

此时此刻,文昌街尽头,

大理府府衙的深邃内室被一种无形的压抑氛围紧紧包裹。

阳光虽试图穿透雕花木窗的缝隙,

却似乎也被这沉重的气氛所阻,只洒下斑驳微弱的光影。

室内光线昏黄,

知府耿军昌身着威严官服,背脊挺得笔直,背负着双手,

在铺着青石地砖的地面上来回踱步,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

他此刻眉头紧锁,

眼神中透露出烦躁与忧虑,时不时发出一声重重叹息。

青铜香炉置于房间的一角,

炉内香烟袅袅升起,缓缓飘散至屋梁之上,

又缓缓消散于无形之中,与屋内的凝重气氛交织。

都督冯诚则静静地坐在上首官椅上,身着便服也难掩其身上官威。

他双手交叠置于膝上,目光紧随着耿军昌的步伐移动,脸上有几分无奈:

“耿大人,你莫要走了,本将的眼睛都花了。”

都督冯诚四十余岁的年纪,与耿军昌在这西南共患难多年,

二人关系极好,说话也就没有那般顾虑。

耿军昌顿住脚步,他同样是四十余岁的年纪,

长长的胡子已经有了几分花白,

他伸出手用力揪了揪,面露烦躁。

“冯大人啊,敌人都摸到眼皮子底下了,您怎么还坐得住啊,

今早刚刚送来的军报,至少千余人的散兵游勇已经从金齿卫摸上来了,

就在云龙州与永平附近来回出没,

现在人又消失不见了,得搞的边境人心惶惶,

两地的卫所也不知该不该出兵,您倒是拿个主意啊。”

都督冯诚还是如刚刚那般云淡风轻,

只是眉宇间同样出现了一丝忧愁,淡淡开口:

“耿大人莫急,本官这不是在想办法嘛,

你看看你现在这副样子,着急忙慌的若是被下属见到,他们心中也要慌乱。”

这么一说,知府耿军昌更为激动,直接冲到了冯诚身前,猛地瞪大眼睛:

“冯大人,那思伦法手下的麓川兵可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千多人摸了过来,不知要造成多少军民伤亡,

您又不是不知道,外围寨子的青壮就那么多,他们如何能抵挡,

到时候那些麓川兵威逼利诱,

让他们跟着一起作乱,那可就麻烦了,

到时候是惩处还是不惩处?冯大人您不用操心,可操心的是本官啊。”

耿军昌语速飞快,唾沫横飞,

说完后便大袖一挥,继续在屋内走动起来,叹息声时不时的响起。

见冯诚还坐在那里,耿军昌又冲了过来,继续说道:

“冯大人,如今火都烧到眉毛了,您怎么还是不着急,

您快去前线吧,如今咱们大理府国泰民安,还不需要您坐镇。”

冯诚脸色一黑:

“耿大人,本官刚刚从楚雄府回来还没歇上两日,你就要赶我走啊。”

见他如此着急,冯诚也不再卖关子,索性说道:

“耿大人你先来坐,本官不是不去前线,而是在等人,

京军所属已经到了云南,其中有一支军伍就是都督府专门派来处理此等事务的,

据说在北征中做的也是斥候之事,所立军功足以抵数万人。”

耿军昌顿住步子,脸色古怪:

“京军来了?本官怎么不知道?”

“此乃绝密,只在都司中流传,你是布政使司的官,怎么会知道?”

冯诚言语中增添了一些调侃,

虽说二人关系好,但文武不两立,一些机密要事还是不能够随意透露。

耿军昌愣在原地,脸色来回变换...

“北征的兵放在咱们西南,能行吗?

湖广都司的那些兵吹得有多么厉害,还不是每一次出击都损失惨重,

冯大人,下官劝您还是不要将希望寄托于一支军伍上,还是得靠咱们自己,想想别的法子。”

似是说到了军伍之事,都督冯诚脸色凝重,他点了点头:

“放心吧,本官已经去信颍国公,借调两千兵贵州旧部前来大理,为我等戍边助阵,以防不测。”

此言一出,耿军昌定在原地,眼睛猛地亮了起来,颍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