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边疆的混乱局势都是各个王朝最为头疼的大事之一。
大汉对西北少数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多以武力镇压,而对西南地区,却大多数时候采取怀柔政策。
与西部以羌族为首的少数民族以及北边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相比,西南地区各民族融入大汉的速度更快。
西南各民族族群数量更多,他们无法统一战线对抗大汉,并且西南比起北方更加落后,无论是武器还是其他各方面,这也导致他们的战力远远无法于大汉的正规军相抗衡的,只能凭借地理优势来和大汉的军队周旋。
大汉王朝面对的西南形势是更为复杂分散的诸多民族和范围广阔且开发有限的南部疆域。
这导致了大汉王朝在经历西南问题时,更倾向以柔和的手段解决问题。
而较为平稳安定的西南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与北部的经略产生了积极作用。
幽州牧刘虞在刘辩还未到达幽州之时,就是借鉴了大汉处理西南局势的方法,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
若非公孙瓒想借助击败游牧民族的方法获取巨大的功勋,以求在乱世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幽州数郡会变得更加的平和安宁。
西南诸民族因为实力较弱,更为分散,没能出现如冒顿单于一样统一整个草原的传奇人物。
因此在整体的边疆战略上大汉王朝也对西南地域有所忽视,缺少统一的战略规划部署,多依靠地方边吏的个人能力进行管理经营。
大汉在平定南越势力后,西南诸夷震恐,纷纷派遣使者向大汉归附。
汉王朝陆续设立了越巂、沈犁、汶山、武都四郡。
数年后,大汉王朝继续征服云贵高原上的滇国,滇国国主“举国降,请置吏入朝”设立益州郡,自此大汉王朝正式将西南诸夷地区纳入统治管理中,并在此初步建立了郡县体系。
从此开始,大汉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战略规划,转入了以平叛为主的维护和发展阶段。
虽然期间仍有少许叛乱出现,都被大汉的军队铁血镇压,中原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得到巩固。
王莽篡汉后,因为其异想天开的改革,造成了天下大乱。
公孙述割据巴蜀后,一部分西南夷首领归附公孙述。
在这一时期,尽管西南边疆的统治已经陷入混乱。
不过,仍然有忠于汉室的官员努力维持着汉帝国在西南的统治。
光武帝复国后,西南地区的乱局再次被平定。
刘秀吸取之前的教训,任用了一批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的官员管理西南地区。
他们上任后,发展农业与经济,重申律法,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最终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在推动西南诸民族发展的同时,取得了“甘露降,白乌现,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的成果。
至此之后,百余年间,西南边疆从未再出现任何战乱,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直到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西南边疆才再次出现大规模叛乱。
此时的大汉王朝早已经日薄西山,千疮百孔,实力大为衰落,西北羌人与北方鲜卑、乌桓等频繁叛乱与入侵,大汉已经没有能力顾及远在益州西南的边陲之地。
甚至朝中掌权者认为“郡在边外,蛮夷喜叛,劳师远役,不如弃之”,加上中央的军队在外平叛越打越少,西南边疆诸夷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
赵充国蹲下身体,捧起一堆土壤查看后,郑重的说道:“不韦县附近的土壤如此肥沃,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利用,大力发展农业,相当于巴蜀之地之于秦国也。
加上永昌郡人口众多,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此乃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是帝王之业也!”
“目前永昌郡主要分为两大势力,在不韦县以东,是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人的居住区。
他们祖祖辈辈在此生活,所以除非当地的政府横征暴敛,否则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反叛的。
而在不韦县以西,是以古哀牢国遗民以及其他当年归附大汉的小国遗民组成的势力,他们当中的那些王族后裔以及贵族后裔仍然无法忘却故国。
大汉一旦衰弱,他们就开始煽动百姓反抗当地的政府,现在不韦县以西的地区基本以自治为主,已经没有大汉任命的官员在那进行管理了。
自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以来,大部分的反叛皆是不韦县以西的小国遗民们煽动而起的。
当然其中不韦县以东的诸族亦有野心之辈,他们浑水摸鱼,巧取豪夺,大部分百姓还是遵纪守法,并没有参与这些叛乱。”王翦将自己这些时日收集到的信息和盘托出。
“那我们是要拉拢一批,然后……”甘宁比了一个杀头的动作。
“王兄的意思应该是先平定不韦县以东的地区,相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哀牢等小国遗民的后裔,汉人与长期生活在大汉统治下的其他少数民族的百姓更容易管理。
准确点说,这些百姓对大汉王朝更有归属感。
他们的叛乱除了极少部分野心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