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第二十九课(3 / 4)

> 察觉到李晓诗脸上其实很明显的迟疑和困惑,桑弘羊率先站了出来,代表他们的陛下给他这个小妹妹进行了解释。

【井田制是把土地分割成“井”字状的方形,这些土地归周天子所有,但分封之后,诸侯王拥有了这些土地的使用权,但不可以买卖,只能耕种,耕种后会向周天子纳贡,不需要缴税。所以贵族就让百姓和奴隶来耕种这些土地。《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也就是说公田在之中,百姓们需要耕完公田,再耕私田。】

李晓诗眼力极好,更何况这一大片的字,她眼睛一亮,就暂且抛下了课文去读那行发言,心中的困惑逐渐被解答。

她之前问老师,老师只说这个不是考试重点,不重要,而且历史太久远了,很难考据。原来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这么个东西啊。

【而前边曾经提到,天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百姓能够耕种更多的地,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所以,他们私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自然就不愿意再为贵族耕公田。贵族没有了给自己耕地的人,给上边的供纳就也少了,于是诸侯王之间就开始采取设立郡县的管理方式。】

对于现代的学生,还是掰碎了嚼烂了一点点分析出来的东西才更好下口。

这一番解释下来,李晓诗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么回事!

“谢谢前辈!!”

感觉自己对课本知识了解得更多,涨了不少见识,李晓诗接下来的声音都欢快了点:“那我懂了,接下来的课文里说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其实也跟这个有关系吧?毕竟他只收纳贡,但是周平王东迁了,迁了之后就到了别人的封地,他自己原本的田就没了,就养不起军队了呀!”

李晓诗越说越顺:“没有军队,那就没有威慑,各个诸侯王手里可都是有兵的,所以周天子才逐渐成为了一个吉祥物,连生存都需要其他的诸侯王支持。对不对?”

弹幕上,桑弘羊真心实意地感慨了一句聪慧。

虽然不知道“吉祥物”是什么,但李晓诗的理解却是全然没有出错的。她甚至能够通过随意的一句“种田后向周天子纳贡,不缴税”就能想到周天子的权势衰落来自于“丢失土地”和“无力供养军队”,而源头的“东迁”也没有被忽略……相较于她一直表现出来的娇憨,其实她真的很聪明。

明明是在看天幕,听周王室衰微,嬴政却也忍不住思维跑偏了一下。

李晓诗这个女孩,十二岁。若说她成熟,她的一言一行完全不像是现在一些十二岁孩子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如,天真到了一定程度,要知道,他在差不多这个年纪的时候,

就已经登基了;可若说她幼稚,

她的见识却比一些成年人都要远,

且很能够学以致用——虽然那些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她只会理论,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现实”。

但,如果让她有机会参与到政事中来,每日学习,她的成长也一定是远超于现在大多数的十二岁孩子的。因为她谦虚、诚恳。

这一特质,说好听点叫礼贤下士、敢于纳言、不惧权威,说难听点,叫对权势毫无敬畏,目中无王。但似乎也就是这样,才能有这样的她。

这究竟是她的个性使然、天生聪慧,性格独特,还是与她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有关?

嬴政心下思量着:如果他也把孩子们从小教起,带他们见多、识多、思多,会不会也有许多他一直以来没有发现的好苗子?

不止儿子,他也有许多女儿,若是他们都能够接受一样的教育、那么是不是也能更早了解他们的个性,把他们拉出去为大秦做事?会有许多还没发现的、不逊于李晓诗的孩子吗?

不过想归想,有一点嬴政还是很明白的:他没空。

之前从未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一来这和他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二来就是忙。小孩子么,自己怎么长都行,他有稍微关心一下的,也就只有身为未来继承人的长公子。

不过现在看着侃侃而谈的李晓诗,嬴政很难说没有些意动。

之后的大秦会如何发展,他暂且不能定论,但有天幕的出现,秦只会越来越好,所以,他是不是也应该试一试、重视从李晓诗那里得到的感悟,尝试一下一些未设想过的东西?

秦是极度需要用人的。

如果,如果他能够培养出一批识文断字、聪慧好用、学识面宽,放哪里都能融入的少年人,那秦的这一代、下一代……

嬴政侧目,睼了眼正一脸正经认认真真听李晓诗“讲课”的扶苏。

嗯,之后弟弟妹妹们也交给他好了,事不嫌多,身为长兄,忙碌一些也是应该的。

至于李斯,以及其他臣子,还是暂时别和孩子们有接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