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也依旧没解决。 ……匈奴。 刘彻心里蓄起了满满一池的冰水,冷意慑人。 李晓诗:“史记说,当时有臣子进言,提议皇帝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匈奴人,这样的话,我们的公主就会成为他们的阏氏,公主生的儿子也会是他们的太子,这样的话就能成为下一代单于了。” “西汉当时采用的就是送公主或宗室女去和亲、外加每年给匈奴供奉黄金粮食和丝绸等,换来匈奴不再南下劫掠。” 秦朝人:? 什么? …………给谁钱?嫁谁过去?嫁公主给谁? 赵构不以为然:“看到没有?朕做错了吗?亏你们还熟读史书,汉朝不也这样?” 嫌他丢人的个别大臣:…… 打不过纳贡,那叫暂时退让,在这份屈辱之下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静待反击时机。 打得过还退让,这叫什么?——这叫脑子有坑 ,纯属有病! “虽然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西汉给出去的钱,也远远要比打仗消耗来得少……”李晓诗的声音有些低落,“但那些女孩子们呢?” 她们一直都知道匈奴是敌人,一直都知道双方有仇,是吃人喝血的极凶极恶之徒。 结果等她们长大,上边告诉她们,让她们去嫁给那些敌人,让她们去塞外,去迎着风沙、去牺牲自己。 是,她们的牺牲的确为大汉换来了喘气的机会。 可是凭什么啊? 凭什么她们就要牺牲? 用一个人去换一千、一万、甚至十万百万人的安宁,这交易固然划算——但成为那一个人的人,又何其无辜? 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国力丰厚,这看起来完完全全一片岁月静好。 但真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岁月静好吗? 那些用纤细臂膀担起这整个仍在摇摆学步、虚弱苟命的王朝的,用自己孱弱身躯替这个仍处于幼年的王朝、迎接所有来自北地的风沙的女孩子们,又有谁记得她们? 她们难道生来就该是为了国家付出这一切的吗? 后人歌颂,歌颂统治者。 后人铭记,铭记统治者。 那这些同样在历史中扮演着必不可少角色、但若无人问起,就会完全泯然长河的牺牲者们呢? 李晓诗越想越难受,感觉心口好像被一团棉花给塞住,让她快要喘不上气。 高祖文帝景帝,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十分优秀的统治者。 有了他们,才有了之后的汉王朝,才有了更之后两千多年口口相传下来的“汉”民族,也才有了后世的一切。 李晓诗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取舍而已。 在那些当政者看来,他们所要承受的屈辱也绝对不是什么可以忽略的事。他们也会感到愤懑,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只能选择咽下这口气,忍着这份屈辱。 与此相对的,能够付出一个女孩子。去换国家十数年的安定,这也是很划算的。 作为一个后世的人,李晓诗这阵子也看了这么多历史,了解了这么多的事,这种很浅显的东西她都能明白。 可是明白归明白,明白不代表就不能觉得难过。 这些女孩子们—— ……她们真的好可怜啊。 李晓诗揉揉鼻子,鼻音有点囔囔:“人和人都是一样的,那些‘公主’们用自己为大家换来了和平,换来了治世……”她停住了,没有再说下去。 她想说,请你们一定不要忘记她们,请你们一定要记得她们,是她们做出了牺牲,才有了大多数人的安宁。 但想了想,她又觉得这样子说话太高傲了。她只是一个后世的小小学生,有什么资格做出这种评价? 这不就像是在承认,那些女孩子们的牺牲是能够被理解的吗? 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的确是能够被理解的。 ——但这种话不应该被说出来,最起码不应该被从她这样的后世人嘴里说出来。 这对她们来说太残忍了。 她们不需要这样的铭记,她们不需要这样的感恩。 对她们而言,最好的就是不要让她们去和亲,这比所有的“被史书铭记”“被人们称颂”都要来的合心意。 但李晓诗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最起码在西汉初期这种时候是不可能的。 她们相当于是在替整个王朝负重前行、承担压力。 李晓诗组织了半天的措辞,想找出合适的说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想。
第 46 章 第四十六课(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