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他连丞相都肯给汉人做了,又普及汉文化,那对汉人应该也不会太苛刻吧? 所以说苻坚你怎么不争气呢,听听你家丞相的话,慢慢来啊! 他们这边还没感慨完,李晓诗又把下一个更“汉化” 的皇帝个端了上来。 “前秦覆灭之后,就到了北魏。当时鲜卑不止一支,在阴山地区游牧的拓跋鲜卑很快崛起,建立了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一统北方。” 李晓诗道:“在那个时候,南方基本都是汉人,但北方却是各个族群混合的,几个内迁的胡人种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大家在生产生活以及习俗上都有着共通之处了,但拓拔族不一样,拓拔族内迁的比较晚,所以他们基本还都是保持着原本的习惯,这想要治理好北方是要面临很大的困难的。” 一些观众们都回想着当初提到五胡内迁时候的情形,还有的干脆把小天幕关了,去找出那节课的录屏回放投稿,边看大天幕边在小天幕上找。 ——有了! 当时仙童的确说过,羌氐羯匈奴都离晋的都城比较近,但鲜卑可是远远的在北边。 果然是下来的晚! 天幕上,李晓诗的声音在继续:“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决心要用文治来改变拓拔族的习惯和风俗,更大限度地去接受汉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等。当时他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迁都,他要把都城迁到一个十分具有汉文化底蕴的城市——洛阳去。” “北魏的贵族和上层统治阶级里大多都是鲜卑人,他们习惯了一直以来的习惯,也习惯了留在北方,都不太愿意挪窝。” 李晓诗不太懂这种情怀,古人却一个比一个懂。 还是那句话,叶落归根,谁愿意离开一直以来生活的土地? “但孝文帝用了个小心机,他当时欺骗自己的部族,说要去打晋朝。但当时朝堂上的人不愿意啊,晋朝不是一时半会能打下来的,可孝文帝一口咬定就是要打,而且不仅自己要去,还要带着许多大臣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家眷一起去——大臣们以及人民和军队等约莫百万人,跟随他一路南行,队伍中老弱妇孺很多,根本难以再继续进行长途跋涉,又加上碰到大雨,许多人就去劝,说不能再走了,这样下去是打不了晋朝的。” “孝文帝一看,就说哎呀,确实打不了了。于是鲜卑的贵族们就劝,说咱们打道回府吧?孝文帝拒绝,说就地建城吧!贵族们不乐意,那孝文帝就又说,反正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一,跟着我去打晋,二,就地定都。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在洛阳定了都。” 李晓诗对这个皇帝好感还是蛮重的, ◪(格&格党文学)◪, 可能与他的“亲汉”还有着一定的关系:“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汉文化,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推行汉语,他要求年纪不到三十的所有臣子在朝中都一定要使用汉语,不许说鲜卑话,三十以上的学语言太慢就不做限制;而且还要求把服饰也进行大改革,抛弃原本游牧民族的短打,换上宽衣博带的汉服,代替鲜卑服饰;又把鲜卑人的姓氏都改成汉姓——” 她把课本往后翻了一页,展示姓氏对照表给大家看。 “首先是他自己,拓跋改为元,所以拓跋宏又称元宏,其余的像是什么,独孤改成刘、步六孤改成陆、拔拔改成长孙、丘穆陵改为穆啊等等。” “除此之外,他又大力推行与汉人联姻。他自己就娶了清河崔氏啊这些的女儿,还给臣子们每人都安排了汉人媳妇,这样的话不仅在朝堂上需要说汉话,回到家因为家里的家眷是汉人,还得继续说汉话——北魏孝文帝时期,汉族和各族的关系得到了大的缓和和交融。” 主父偃听得心里直啧啧。 好有觉悟的皇帝。 这种“汉化”行为和他们构想的也差不多了,但不一样的是,拓跋宏是主动推行的,汉人在他们那里占据一个被动地位;而他们大汉现在在想的,是主动去进行这种融合,让胡人来被动“汉化”。 李晓诗不是说了么,民族交融,矛盾缓解。 那他们现在就做,提前化解这种“矛盾”,化被动为主动,在五胡十六国的“南下内迁”出现之前,从根源上杜绝其出现的可能,不也是好事一件么? 什么缺德,那就是陛下在带有色眼镜看他——嗯?什么是眼镜? 那得问李晓诗了。 那不,他们陛下手里拿的那个盒子不就是么,陛下两天前收到的。 还是在丝绸之路时,她提起收到了未央宫却没给回礼的事,又加上正在雪山上,白茫茫一片刺得眼睛疼,她就约定回去之后给他们陛下弄一个“眼镜”来。 ……嗯,也确实送了,搞得陛下自从拿到后
第 68 章 第六十八课(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