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的老百姓、和不被允许了解外事的深闺妇人女子,其他的观众们多少都知道点这答案到底是怎么来的。 确实是防马。 无论是什么样的长城,人其实都能翻越,但……马不能。 “可是他们不能把马放下,自己翻过来抢吗?”有小孩不解地望向身边的大人。 大人也不太懂,于是挠挠头,“抢了背不回去?” 秦。 “为什么匈奴人会给中原王朝的人带来困扰?” 扶苏笑着给弟弟妹妹们剖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马,他们是游牧民族——可以抢了就走,中原的人追也追不上。” 他道:“按照李晓诗刚刚的概括,华夏是农耕文明。那……原来的这里,就没有生存着以游牧放猎为生的人么?有的,只不过是被农耕文明同化了。那如果,匈奴人放弃马匹,只身翻过长城……” “那他们就变得和中原人一样了!”一位公主高兴地答。 睡饱了,一大早来到军营的霍去病也在跟几个年纪比他大点的新兵唠嗑。 “而且论地上作战,咱们还能比他们弱?他们马都没了,周围驻扎的军队哪个不能把他们给 灭了。” 华夏的大军, 自古都一直是以步兵为主的。 “而且啊, 有了长城还不止只有这么点作用呢。” 原本没有长城的时候,边境线那么长,哪里都有可能成为被劫掠的受害地。 但如果,长城盖了起来呢? 邻居们想要下来劫掠,又想抢完就飞快撤退,那就只能去挑没有长城的地方,与此同时又要绕远路又要浪费军力——而如果他们选择破坏某一处的城墙,直接骑马带兵进来,那也更好说了。 首先,破坏城墙就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足以让驻军反应过来。 而如果没能在他们南下的时候拦住,等他们劫掠完撤退的时候呢?援军也总该到了吧? 包圆了呀这不是。 再者,长城也不仅仅只是防马、拦人这么点用处,它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而深远。 如果没有长城,那边境每个地方都要驻军,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哪里养得起那么多兵?兵全拿来防北边吗? 但有了长城就不一样了,像是烽火台这种设置,完全可以在关键的部分驻军,不用处处都留。 如果什么地方有了入侵,那长城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步兵运输的天然道路,能够进行快速支援——再不济,也能把救援信号及时传递给其他地方的驻军。 这样省下来的,远远不止明面上的驻军数字,还有养这支军队需要的钱粮等重要物资。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那能够省下多少? 比起建长城时付出的役夫们,这一道长城,又能多活多少百姓? 所以说,长城之功,功在千秋。 这是很有必要建的。 不止古代的将军们、帝王们,现代的专家们也同样这样认为。 像长城这种防御工程,完全就是一个收获远大于付出的东西,它带来的要远高于这个国家为了它而投入的。 可李晓诗说不出这种话。 长城很伟大、很伟大,是华夏文明的具现之一。 但,她不想以此“千秋之功”为古代的统治者们“找借口”,也不想以此“利大于弊”去合理化百姓们在修建长城时所受到的苦难。 在技术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楼大厦”随便盖的古代,让老百姓们徒手去一砖一砖、在各种崇险的地方建筑长城,毫无异议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就说现代,有些地段的长城要是想参观还得带安全绳索呢,坡度都能达到接近90,那在建的时候,又会牺牲多少人? 更何况朝廷征发他们来服役,也不一定会给吃饱喝足,连最起码的吃饱喝足都不能满足,又谈什么功在千秋? 李晓诗补充了个小知识:“游牧民族不劫掠的时候,也就会来做交易,就是一些货物交易之类的。” “在战国的时候,他们就会来做生意,那时候国家多呀,他们对哪个国家的价格什么不满意就完全可以换其他国家,就这样占据着贸易的一部分主导权 。但是……” 但是? 观众们竖起耳朵, 有些不知道李晓诗想说什么。 “但是在秦朝一统后, 坏坏邻居们就傻眼啦……!” 那可不就是傻眼了么,中原那么多家成了一家,没了价比三家的余地,但盐这些又都是生活刚需
第 78 章 第七十八课(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