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钱粮从江淮地流向唐王朝的主力反抗部队,除睢阳外,其他地方的平叛工作推进的很是顺利,而长安也被收复。在收复长安后,身为宰相的张镐被唐肃宗任命为关东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负责来对这片地区的叛军剿灭等收尾工作。” “嗯?是不是张镐延误了时间?不是的哦。”回答了弹幕的疑问,她继续说道,“张镐在到达这边后,第一时间就是去营救睢阳,他把解救睢阳当做第一要务、重中之重,并且立刻给睢阳周边的这些军队发去命令,让他们快点出兵,解救睢阳围困局面,并且反复催促,火急火燎。但……无人应下,大家都在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脱,延误时间。” 于是,激动不已的弹幕又一次沉寂了。 这可是皇帝亲自认命的军事总理人,又是当朝宰相,这些人都依然敢推拒不前,那些人的眼里始终还是只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私自利,全无家国大义,简直不知道该说是可笑还是可悲了。 这样的朝廷,要来做什么呢? 无数人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时期的唐王朝,已经不再是李世民那时候的唐王朝了。 即便它曾经那样辉煌过,但现在,也已经腐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 现成的、直接出兵就可以的军队,没有人可以来为他所用,张镐无奈,只能自己去现成招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组织了一支援军,然后亲自带兵赶往睢阳。但……” 但等他赶到,睢阳城还是破了。 而且不是破了很久的那种,只是三天而已。 如果不是周围那些“地头蛇” 的拖延和阻拦,如果不是他们的百般延误和推拒…… 这种“明明可以”的只差一线,远比见到早已沦陷的睢阳城要更让人气愤、恼怒、怨恨,火冒三丈。 也更让观看天幕的观众们认识到了什么叫做戏剧化。 一种让人从内心深处对这个叫做唐的朝代感到失望的情绪。 但,观看天幕,就要有一沟更比一沟低的心理准备。 李晓诗用事实告诉了她的观众们,什么叫做没有差,只有更差。 “为什么这些人之前不肯出兵,等到现在、明明是皇帝亲自派人来了,他们还是不愿意出兵?我看到了一些对此有研究的人的观点,他们说、他们说——张镐,最初是杨国忠一力提拔上来的人,所以,他可以说得上是唐玄宗的心腹。” 唐玄宗的心腹,虽然被唐肃宗任命外放,但张镐可以说是一个被‘外派’的宰相,这其中的排挤之意不言而喻。 所以,对于这位宰相的命令,贺兰进明、许叔冀这些,有兵、又是唐肃宗人的当地的地头蛇,又怎么会放在眼里呢? 这毫无疑问,又是一场可以用党争来解释的“延误”。 父子争权,政派党争。 而他们踩着的,是数之不尽无辜生命的鲜血铺成的道路。 可笑至极。 “除了贺兰进明和许叔冀这些人,当时张镐还给闾丘晓下令让他出兵,但闾丘晓一个没有什么兵权的刺史,竟然也敢违抗命令,张镐没有办法动贺兰进明许叔冀,对闾丘晓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这些人因为私心导致睢阳落得现在这样的地步,实在可恶。所以,看到睢阳陷落怒火攻心的他当即就要问罪闾丘晓。” “大家可能对闾丘晓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印象,其实我也是。但我在搜他的生平的时候才发现,他跟另一个我们现代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名人有着一定的关联——”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我们七年级上册就背过的诗仙李白的诗句,诗的标题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而李白的这位好友王昌龄、和他一样,作品和才情同样被后世所推崇。被称为边塞诗人、诗豪。可就是这样一位写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大诗人——在归乡途中寓居亳州时,被‘忌’他的闾丘晓给杀害了。” 李晓诗做了个课中“知识拓展”,补充了一点内容,“自此,这个在历史上本该寂寂无名的闾丘晓,就与注定传名千古的大诗人王昌龄名字捆绑在了一起。” “所以,在张镐要当众杖毙闾丘晓问罪时,闾丘晓求饶说家里还有母亲妻 儿需要养, 请求放过他。张镐就怒而反问:‘王昌龄之亲, 欲与谁养?’,然后直接把人杀了。” 弹幕顿时划过一大片叫好声。 憋屈了这么久,难得听到一个还算能出出胸中恶气的消息,观众们都直呼痛快。 李晓诗也明白,但就算她再不想,也还是要泼下这一盆凉水的。 “杀了是杀了
第 102 章 第一百零二课(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