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 第一百一十四课(3 / 4)

争了,先听、先听……

课本上关于宋太宗征辽,只有寥寥一句话“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策略”,但李晓诗是去做过功课的,她当然知道,这短短一句话下盖着的是多少人的命,这可谓是整个宋初几乎无往不利精英军队的缄默坟冢,是千古悲歌杨家将的哀颂。

她甩掉不相干的念头,一板一眼道:“北伐不止是宋太宗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当时北宋上下全体人员的想法,他们都很清楚,北边是一定要收回来的,不然天下不能一统,北边辽人对国家的威胁只会与日俱增。所以在这个休战的时间,北宋的边境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备战姿态,士兵们也从不懈怠。静静等待着攻辽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终于,在辽景宗驾崩后,辽国接任的皇帝是尚未成人、年仅十一的小皇帝、上边有一个太后。当时宋辽边境各种传言,都说辽国新皇帝和太后孤儿寡母,辽国内乱、军事空虚等。于是,趁此时机,宋太宗决定发兵北上攻辽。”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年幼、年轻的太后监政,这是多么眼熟的一个情况啊,听起来这也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这位带着幼主的太后,被称为萧太后,大名萧绰。这位萧太后在辽景帝活着的时候就名正言顺地参与了政事,而且有辽景宗的首肯,她更是能够直接自称‘朕’,足见对她的重视。而在华夏的历史上,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是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改革家,也正是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西汉初期。

吕雉精神一振。

后世除了有位千古唯一的女皇帝、竟也还有这样有才能的摄政太后出现?

主幼母寡,边防未靖,这和她现在何其相似!

但又不相似、毕竟刘盈年纪不小了,而汉人……和契丹人,对于女性的看法天生就不同吧。

她甚至都不用看、也不用听,就知道汉人政权的文人是怎么评价这位萧太后的。

无非又是“牝鸡司晨”罢了。

只是不知,那位萧太后又是否能看到天幕……若是给华夏正统所看,那他们应该是看不到的吧?

李晓诗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反正直播总还是要做下去的,她继续道:“当时萧太后一边

稳固辽国内部的政权、防止其他的王爷亲王威胁到自己母子的位置,

一边整顿辽国内部、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

对于边境处的宋朝百姓官员牛羊等也都做友好对待、有走失和俘虏一并都会友好送还……而且其实辽国上下也都做好了宋朝会打过来的准备。”

既然做好了准备,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副虚弱的表象、和十分不利的传言?

就算已经知道了结果,赵匡胤再听还是觉得心中难平。

这很可能是对方的计谋吧?……无论是“寡母幼子”还是辽国虚弱。

但赵光义……他弟,好吧,对于一个急于建功求胜不求稳的人来说,这种时机是绝对不可能错过的。

“于是宋太宗终于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北伐的序幕,集结了本朝几乎全部的精锐禁军,20万兵士参与北伐,北宋有名的将领们全部参与此次征伐,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又征调了七十个州府的粮草,势必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这次北伐被历史上称为雍熙北伐。”

李晓诗摸着本子上记录的关键词,道:“在大军出发前,宋太宗照例强调了让大家一定要按照他给出的阵图、听他指挥来操作。”

刘彻:朕都不想说什么了。

听麻了。

狗屁打仗不通就放将领们自己去打好么?

皇帝的任务是什么,是坐镇中央,将士们没钱了就给他们赚钱,没人了就给他们招人,打完回来了给他们封赏、犒赏三军。

世间万事最忌讳的都是外行插手、何况是打仗这种一个命令错误毁掉的可能就是无数性命损耗无数国力的大事。

……瞎指挥什么啊。

唐朝藩镇坐大起内乱最主要的难道不是唐朝的国土已经够大了而李隆基又没有调和好这些节度使的权利才导致的么?

——但你们宋朝这个时候,天下都没一统呢,赵匡胤那时候位置还不稳就不说了,都到你赵光义这里了,皇位都传了两代了,怎么也该稳了啊。而且外边还有那么多共同的敌人呢,将士们能还想着反叛不成?

更别说权利都给你们分成这样了,没有自主的钱财权、也没有固定的兵卒,那就等于基本没有了反叛的可能,你就撒开了手让他们去打又能怎么样?

难道怕万一真给你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不成?

还是只想满足指挥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