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赵匡胤倒是深深地望了有些呆愣的赵光美,以及虽无声却明显有些暴怒的赵光义,无声叹息。 ……这可能是老赵家的劫吧。 “公元997年,赵恒继位,后改元咸平。他继位初期,对政事十分上心,对于父亲和伯伯定下的政策继续沿用、没落实的也都一一推行并投入使用了。而且他本人也比较平和,既不铺张奢靡、平时也很节俭,有他做带头作用,朝堂上下的风气一时也都很好,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安定。百姓赋税减免、耕地面积扩张,粮食产量也倍增,从五代十国而来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们生活终于趋于了稳定,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手工业等也都发展了起来,这段时期被称为咸平之治,是北宋的经济繁荣期。” 已经做好了听到很不堪入目东西的诸位面观众缓缓抬眼:……嗯? 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这皇帝听起来还挺好? 李晓诗:别急,还没说完呢,听完后边的再说呗。 看着弹幕上的疑问,她没正面回应,而是道:“那辽国呢?我们刚刚也说了,辽国是萧太后主政,并且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进入了鼎盛期。从雍熙北伐中率先缓过来 的辽国开始主动对宋进行侵扰劫掠——” “当时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又一次率军亲征, 南下一路畅通, 就算有被阻碍的,但辽军人多势众,也完全不怯。他们一直打到了澶州——赵匡胤没能迁都的伏笔就埋在了这里,开封四周一片平坦,没有任何险要关卡,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如入无人之境了。澶州就是开封前的最后一个关卡。” “辽军即将兵临城下,威胁到了都城,宋朝朝廷一片大乱。宋真宗其人,和他的伯伯、或者说和他的父亲都完全不一样,他完全被吓破了胆子,没有任何想打的意思,直接就想迁都,而朝廷中各个官员们给出的意见也都不尽相同,有的说让迁都南京、也就是江淮之地,有的推荐迁都成都、蜀地益州等,但宰相寇准一力主战,说如果这个时候逃跑南下,那北宋几代的积累就全没了,一切就都得重新开始了——还劝宋真宗亲临战场,给宋军将士们增添士气。” 明朝的一些读书人忍不住嗤笑了起来。 迁都好啊,迁了的话南宋就可以早点来了,说不准就不会有之后徽钦二宗被俘虏的事、赵构其人其事有没有一并另说了。 反正逃跑这种事,宋朝不是最擅长了么。 哦,错了,还有割地赔款称臣。 “宋真宗勉强同意了寇准的请求,出兵迎战,还派遣了两名大将,杨延昭和杨嗣,其中杨延昭就是我们先前说到的在雍熙北伐中只身被丢下然后绝食而亡的忠烈杨业将军的儿子——在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时,前线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辽军统领可能是因为知道己方人多,于是有些自大、竟然敢带着人来到宋军城墙下巡视,结果被城上守备的宋军抓住时机用弓弩齐射,直接毙于当场。” “辽军没有了统帅,士气受挫,反观宋军这边,皇帝亲临,士气高涨,于是萧太后和辽国皇帝就萌生了退意。他们先后派了数次使者来宋营和谈。” 西汉。 刘彻忍不住抚掌。 这个萧太后,真的是好厉害。 先来侵略人家的是她,眼看对方皇帝也到场,己方大将折损,对峙时日多了己方粮草也亟需补充,对方却士气高涨援军将至,要和谈的也是她——没有拖到无可转圜的时候被迫求和,而是立刻写信要求和谈,由此就能看出其眼光和果断了。 再加上宋那个皇帝本来就不想打,没准还真能成。 “当时寇准一力主战、将领们也都支持继续打下去,因为宋军占优,真要打下去的话,辽可以说是必败的局面,杨延昭也曾建议,说要趁着辽军大军南下后方空虚时去截断他们的后路,让萧太后和辽国的皇帝还有将军们一起折在大宋,这样的话辽国必定大乱,休养生息了数年,宋军能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也说不定,或许还能直接北上、吞并辽国也说不定。” 是啊,是这个道理啊! 观众们都点头。 连赵匡胤也忍不住微微有点动容。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不是谁都有机会能撞见辽军主将把自己的脑袋送到己方城墙下给射的,而且辽军势弱、这不趁机拿下? 就算不彻底杀死对方,好歹给狠狠咬下一口肉来,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总可以吧? 李晓诗:“但宋真宗这次没听寇准的,也没理会杨延昭和将士们,他或许是觉得辽人怕了他,他面子很足,所以答应了议和。” 赵匡胤:…… 原来澶渊之盟是这么来的。<
第 115 章 第一百一十五课(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