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4 / 6)

德的6寸火力本质是游走在8寸炮和5寸炮之间的半前卫泛用型巡洋舰,并不是说6寸炮真的是最优秀的最一线轻型火炮。

真正的一线反驱逐舰巡洋舰是黛朵级这种10门5寸炮(5.25)的小型巡洋舰,配合超高射速和超大数量防空和反驱逐舰,而不是昂贵的一万吨的城级。

万吨轻巡的始作俑者IJN给最上更换了8寸炮,USN是一路追着走进了这个坑里,一路都在想办法改良6寸炮的效率。

而RN的万吨轻巡是一个非常半推半就的活动,最初计划是继续使用了利安德级和阿瑞托沙级来完成对抗最上(4对1数量优势),最终才下定决心建造城级和日后一系列基于城级的舰艇——而这些舰艇本身也就是利安德级的放大版,并不是超级黛朵级。

这个和重巡洋舰问题非常像,乍看之下,城级,布鲁克林级和最上同为万吨大型轻巡,实际上城级是必要时刻同时能够顶替5寸巡洋舰和8寸巡洋舰的泛用舰的超级奢华版。

布鲁克林是舰队持刀护卫,压根不考虑他们取代8寸巡洋舰的可能、而最上一开始就是8寸炮巡洋舰,只是暂时装备了6寸炮。

乍看之下,都是大型轻巡,实际上内在千差万别。

话说回来,重巡洋舰的主要使用者:英联邦各国海军,德,日,美,意,法,苏,西,阿对其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种巡洋舰,当然,重巡洋舰可以作为护航巡洋舰进行护航,殖民地警备或者作为舰队巡洋舰进行侦查,前卫交火。

英军重巡洋舰首先不那么强调舰队属性(但是不代表英国重巡是殖民地巡洋舰,郡级是百分百的舰队巡洋舰,真正的殖民地巡洋舰是宝石级或者阿瑞托沙级那样的三等巡洋舰):

英军在保交的2等和3等巡洋舰——包括战后的C,D,E级,霍金斯级的基础上,需要一种更大型的巡洋舰来在海外分部充当核心力量(主力舰被条约锁死了),迟滞主要海军国家(美日)的可能攻势,直到帝国能够集结足够的兵力进行反击。

这一点直接的体现是著名的“70-hulls”计划:70艘巡洋舰的总数,35艘用于对抗霓虹的远东侵略,余下用于帝国警备。

当然现实是英军从来没有搞出来过35艘重巡洋舰,小本子也从来没有拿到30艘重巡。

防御时,巡洋舰是帝国守备队,大规模作战舰队行动时(远东对日作战)其本质仍然是保卫帝国阻吓袭击。

而这种为丑国和霓虹设计的巡洋舰掐死了德军海外袭击舰掠袭的可能性——传统的德国海外袭击舰是无法对抗这种重巡洋舰的,直到出现了袖珍战列舰这种可以用作超级掠袭舰的新产品,使用战列舰的份额压倒一切重巡洋舰;

当重巡伦敦海军条约被标准化而德国得到配额以后,德军转而分别建造了大型现代化战列舰和向小化的现代化重巡洋舰,也就是希佩尔级。

与英军相同日美意法一开始就强调重巡洋舰的舰队职能(前卫战和主力决战),而不同之处在于无需担心帝国防卫的数量需求:

意大利重巡开始与法国重巡相同,是极度强调高速而低防御的特化体;而扎拉级则是装甲巡洋舰的现代化版本,或者快速战列舰的小型化版本;扎拉本身就是二等主力舰,防御力强,吨位超标也超的丧心病狂,设计各个方面都是主力舰的缩小版本。

毛熊海军的基洛夫级则是意大利帮助设计的产物,三大舰队各部署2艘补充跌落谷地的海军舰队,阿根廷海军的两艘重巡是在意大利建造;相对的,西班牙海军的重巡洋舰是郡级的西班牙版本。

而IJN的重巡则是巡洋舰的放大版本,IJN需要的是压倒对手巡洋舰的更大,更好,更快的巡洋舰。

听起来与意大利的战术需求相仿,但是最终的结果是,IJN更愿意把巡洋舰放在最终决战前消耗和迟滞敌军,在射击上也往往优先选择保证火力。

相比之下,丑国巡洋舰需要的是对日作战的回应能力,他们被设计用于拒止霓虹的巡洋舰编队——并且因为丑国海军较大的体量,和本身“回应”霓虹威胁的战略态势,他们是真正的大舰队中的巡洋舰,相对更不考虑独立运行能力。

H.M.Navies的重巡,不考虑霍金斯级这个一战巡洋舰的技术延伸,其余是RN和RAN的条约巡洋舰A和B,俗称的郡级,约克级,本质上是二等主力舰。

他们的价值和前无畏舰时代的二等战列舰或者无畏舰时代计划由殖民地运行的那批战列巡洋舰是类似的:

在海外分部充当帝国边境防御的核心力量。

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把皇家海军,丑国海军和霓虹海军变成了“樱桃树”一刀砍断了诸位主力舰队的脊梁,战巡和无畏舰的可用数量急剧下降——能够在海军条约内运行,同时又足够强大能够压倒敌军二等,三等巡洋舰,对抗甚至摧毁敌军一等舰队巡洋舰的大型舰艇就只能由巡洋舰充当。

而巡洋舰最大限制即为万吨,8寸主炮,这就是郡级最初选型的计划。

海军部在5个最初重巡计划中最终决定采用了最大的方案:打满万吨,8门重炮。

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