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5 / 6)

为最初定下了4*2的主炮要求,最终结果是郡级的居住条件和整体空间令人发指的好,直到战后都有声音要求留下这批30年前的巡洋舰作为指挥舰。

英帝国从所谓的“第二英帝国”成型以来(实际上到今天去殖民化已经完成的19年,这个需求反而尤其明显了,今天的RAN,RCN或者RNZN绝对是不能没有主力舰的)一直都存在这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长期以来必须存在的两大舰队:

本土(大西洋)舰队,负责进在北海封锁德军,退则监控GIUK或者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的德/俄舰艇;

海峡(预备)舰队,负责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和挑战法国舰队;

这两大舰队以外,英军在各个地理海域维持有一大批海外分部:比如在加勒比地区的西印度和美洲分部,在香江分部,澳大利亚分部,新西兰分部,地中海分部——这些舰队是注定要在帝国主力舰队能够抵达之前和敌军就进行交火的。

因此必须拥有能够摧毁袭击舰甚至迟滞敌军主力舰的二等主力舰。

1895年的声望号和之前的百夫长级,都是用于这个目的专门建造的战列舰。

进入间战时期,郡级的本质也是这种舰艇。

在郡级下水的20年代末期,IJN能够在远东拿出来能追上郡级的巡洋舰只有老掉牙的侦查巡洋舰,而USN手里只有相当于C级晚期型的奥马哈级,郡级有能力在英军主力抵达前摧毁至少是迟滞这些敌舰,争取时间。

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显然郡级已经不是美日德意新型巡洋舰的对手了,无法攻势部署迟滞敌军。

但是英军仍然享受着巡洋舰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整个轴心国海军的巡洋舰和英军本身相仿,如果计算战时完工,整个轴心国海军巡洋舰加起来也不如英军本身巡洋舰数量多),即便是战争后期才由同为盟友的USN追上,因此郡级仍然可以升级妖孽级别的电子设备后作为舰队巡洋舰使用。

大西洋海盗船里,斯佩死于第2巡洋舰队之手,即便他能暴打2艘利安德级和1艘约克级,但是在双方弹药耗尽后第2巡洋舰队仍然能拿出来一艘郡级,彻底断送了德舰的希望。

俾斯麦在逃脱过程中也遭到了萨福克和诺福克的追击,并且最终死于多赛特郡。

多塞特郡,康沃尔郡和堪培拉则是字面意义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死于了英勇抵抗IJN的战斗中,最终为盟军积蓄力量决定性摧毁IJN做出了贡献。

郡级是整个间战后全新设计的英国巡洋舰的基础,郡级之后的约克级是缩小版的郡级,然后利安德级直接基于约克级,阿瑞托沙级是缩小版的利安德级,黛朵级和阿瑞托沙级在许多细节上系出同源。

字面意义上郡级是“没有一个无辜”的英巡的开山之作。

郡级承担了舰队职能直面敌军之后,更小的巡洋舰就可以更加安全地执行帝国警备的任务,这就是其意义的所在。

K.M的重巡洋舰则是正好相反。

和英德海军竞赛中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非常类似,德军的重巡洋舰需求是直接针对英军的。

既然英军13艘有8门8寸主炮,航速高达32节的郡级,总计18(5)艘重巡,那么德军就需要能够与之对抗的巡洋舰。

至于拿来干什么,那是其次的问题。

但是如果英军有德军没有,那么德军注定将会处于劣势,这个思路直接催生了希佩尔级。

在希佩尔级之前,与其性能相对类似袖珍战列舰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晰的“掠袭舰”。

11寸主炮设计就是用于在口径和射程上直接碾压英军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海外主力舰:重巡洋舰的。而希佩尔级则回归了8寸主炮的标准新型巡洋舰的套路,也在巡洋舰的条款和份额下建造。

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在当做袭击舰运行的时候结果并不好,比如巴伦支海海战里居然能被6寸炮点掉锅炉导致航速下降撤退。

应该说,希佩尔级的防御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抗英制6寸炮的,吕措夫号作为袖珍战列舰根据河口之战的经验更是几乎免疫6寸炮;

但是极其恶劣的海况下在雷达缺乏敌我识别情况的时候被英舰强行上刺刀摸到目视确认敌我究竟是说德舰时运不济,还是说经过了四百年较量仍然对英国海洋策略没有半点认识就很难评判了。

这就是典型的“优秀舰艇不一定是合适的舰艇”的套路问题。

IJN所谓的18剑客大概是早期重巡洋舰运用的巅峰,他们质量比英美早期重巡好,数量又比意大利重巡要多。

这首先得益于IJN的重巡思想也和RN截然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定位要做舰队巡洋舰的。

从古鹰级开始,这些舰艇与其说是郡级,不如说是超级奥马哈级。

他们的定位和当初USN设计奥马哈级的时候是完全相同的:作为舰队巡洋舰集群运作。

IJN为什么需要巡洋舰?在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作为水战的领舰,也就是20年代的那些IJN侦查巡洋舰。

重巡洋舰的出现本身就是IJN在水战领舰之外出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