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说越流畅。
诡辩倒也罢了,通报刘泽清造反倒是真的。
对方提前通风报信而依旧处死,怕是以后没人愿意自首出告,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朱由检放下鎏金锤,道:“暂且协助收拢溃兵,通报太子,刘泽清伏诛,山东总兵空缺……”
皇帝顿了一下,问道:“临清官吏何在?”
姚文昌松了口气,回道:“启奏陛下,刘泽清倒行逆施,纵兵劫掠,其喜怒无常,动辄杀人满门,临清官吏非死即逃。”
已经不想着升官发财了,能保命就好。
要是知道皇帝这么勇,早早吼一嗓子“陛下小心”,这个时候已经是山东总兵了。
哎,奈何时光不能倒流。
在处理乱兵这件事上,天子营是有经验的,毕竟通州香河都干过,手熟了,没有官吏也不要紧,随行那么多官员可用,公审就不行。
临清已经没了正经百姓,基本都是刘泽清麾下,只是没军饷而已。
“来人,逮捕王永吉至临清,朕要亲自问罪。”朱由检恨恨地说道。
王永吉是去年出任的山东巡抚,刚上任不久,建虏入寇,打穿了整个山东不说,还干掉了鲁王朱以派及其世子、弟朱以洐、朱以江。
他之所以没被治罪,是把朱以派写成了自杀殉国,给老朱家留了足够的面子,而后又在建虏北返时请“收复失地”之功,最主要的是,山东这边残破的不可救药,太子没把注意力投到这边来。
但是看到临清这般模样,皇帝憋不住了。
巡按陈昌言其实也该杀,只是太子不动手,皇帝不好擅动,杀一个巡抚勉强出出气。
没等王永吉到案,太子令先到。
“……归德危,急调刘良佐支援,父皇陛下当加快行程往泗州重整防务……”
朱由检放下命令,说道:“快马南下而不顾沿河各城,若是有变,运河必定阻塞。”
张罗辅劝道:“臣以为太子殿下睿智,不会想不到此点,必有妥善安排,陛下无需担心。”
“卿所言甚是。”朱由检点点头,道:“诏令李邦华暂代临清知州,卫少先暂代临清守备,留兵三千整理乱兵,余者加速南下。”
其实从内心讲,皇帝是真的想把运河各城扫荡一遍,不说能收拢的军兵、民心以及财货,就说京师供给全凭运河,若是有个节点断了,好大儿就要挨饿。
如果京师遇险,不管皇帝返回增援还是太子南下,运河都是最快最稳当的通道。
如此重要,太子不在乎吗?
太在乎了。
这年头的海运很发达,但是风险依旧不小,若非不得已,太子是不愿意出海的。
只是事有轻重缓急,在有足够多的军队和官员可以放到运河沿线之前,太子是不会动弹的,反正银子没长腿。
而且烦心的事很多,尤其是吴三桂,实在牵扯了太多注意力。
“奏报不断,不是说建虏进犯就是要钱粮装备,却不送其子回京,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啊。”太子叹了口气,放下了奏折。
袁枢说道:“殿下,白广恩至今不动,臣以为可解其职,以副总兵将军高杰替之。”
“臣以为可。”汪伟说道。
不得不说,高杰把五百万两如数解押进京,确实收获了“忠诚”的赞誉。
这年头,纵兵劫掠、杀良冒功、贪墨粮饷等都是常态,但只要忠心国事就是好的,显然,高杰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所以高杰从副游击连升三级至副总兵,且其夫人邢氏得到了诰命,却没有人在意刘文炳的查案和监押之功,也没有在意孙传庭的练兵付出。
“孙督师正是用人之际,不宜抽调高杰,榆林各将已至京师,殿下不妨召见面试后,择能者取代白广恩等辈。”余应桂说道。
“换了人还是一个样。”朱慈烺摇头说道:“任何总兵开拨前都要开拔银和行军粮,各调一万两银子给白广恩李辅明,责令两人,军饷到后半个月内完成交接。”
袁枢记下,又问道:“殿下,尤世威等人如何安置?”
尤世威就是诏回京师的榆林将门代表,另有尤世禄、王世钦、王世国、侯世禄、侯拱极、王学书、李昌龄等人。
陕北多精兵强将,而以榆林为最,太子一道诏书,基本是把榆林闲置在家的老将们都叫了回来。
历史上,这群人坚守榆林,最终全部被李自成所杀。
不一定是忠于大明,也可能只是单纯瞧不起李自成,毕竟李自成先做驿卒后去甘肃做了戍卒,出身在诸将眼里实在太低。
所以刘泽清不是第一时间选择投降李自成,只能说门户之见不可取。
朱慈烺说道:“本宫意,父子同在者,父外放子留守,兄弟同在者,弟出而兄留。
留下者,入东宫军机处,参赞军事,并分一部南下,协助父皇陛下练兵用兵。”
“殿下圣明。”诸人强行拍了记马屁。
吴三桂不考虑吴襄生死却舍不得把吴应熊送回来,那就让榆林将门里的父出去,有儿子做人质,终归多几分考虑。
而且这些将门世代相传的打仗本事,就算没有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