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五帝并立(1 / 2)

一月将尽,长江南岸已经是莺飞草长,多有百姓踏春游玩。

“只看这幅模样,谁能想到虏贼肆虐,北地百姓苦苦煎熬呢。”孙传庭感慨道。

孙奇逢接道:“若非殿下果断放弃了北方,只怕南京无法如此安定。”

孙传庭叹了口气,说道:“或许吧,进城再说。”

先丢三边,后弃秦晋豫,再丢山东,虽说山东依旧在抵抗之中,但是没有朝廷支持,难说能撑多久。

操蛋的是,云南造反,皇帝不得已带兵征讨。

还在路上走着呢。

先逆流而上至泸州,登陆后南下贵州,继而进入云南,全程要一个半月。

这种组合行军不但省时省力,还能让长江沿岸各地看看天子营的威风,同时震慑沿途土司。

川东贵州土司很多,随着沙定洲造反的消息传开,各自蠢蠢欲动。

皇帝经过,立刻安静了下来。

皇帝亲征,说明朝廷犹有余力,不然就该在北面抵挡建虏流贼。

孙传庭想着皇帝亲征的好处,不知不觉到了城门口,头顶传来一声“孙督师~”。

孙传庭抬头一看,只见一个俊朗少年扶着城垛向他招手。

想当年他在京城时,太子是不怎么见外臣的,孙传庭并不认识,但服冠是认识的。

下马上了城,见太子迎面而来,孙传庭纳头便拜。

“免礼。”朱慈烺扶起孙传庭,道:“久闻督师大名,今日方得一见,原以为督师意气风发,却不想满头白发,貌似古稀。”

孙传庭今年才四十八岁,正是最好的年龄段,然而看着七老八十,全无朝廷大员的风貌。

“臣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安黎庶,有负陛下信重,今又丢弃大片领土,实在愧对殿下。”孙传庭说道。

“局势如此,非督师之过。”朱慈烺转身看着江边,说道:“想两宋交际时,金军一度破了杭州,宋高宗于温州避难。

而今北方虽失,黄淮以北大体安稳,只能说得失取舍之间,皆非易事。”

孙奇逢接道:“陛下亲征于外,所向无敌,殿下署政于内,政通人和,恢复天下只在十年间。”

朱慈烺微微一笑,问道:“孙先生有大志气,做个尚书如何?”

真心的。

从能力来说,孙奇逢协助孙传庭筹措钱粮参谋军机,无一疏漏,从人品来讲,果断舍弃家业携带亲眷南下,足见忠臣。

孙奇逢回道:“殿下厚爱,臣无以为报,然三边总督失三边,臣为赞画,失职无能,做不得尚书。”

“先生为我麾下,岂可替我受过?”孙传庭说道:“复北必先安南,朝中衮衮诸公多高德之辈,然而能力难以署理大局,先生当挑起重担。”

“二卿不必如此。”朱慈烺笑道:“放弃北方乃是本宫下令,若有人因此弹劾,本宫一力担之。”

就把把丢弃北方这口锅扣过来。

不是不能背,是实在背不动。

得了太子明确承诺,孙奇逢放下心来,问道:“臣僭越,敢问殿下,如何安排孙督师?”

朱慈烺回道:“本宫之意,以孙督师为首辅,余应桂为左辅,朱大典为右辅,史可法、郑芝龙、蒋德璟、吴甡、钱谦益、范景文各为辅政。”

孙奇逢犹豫了片刻,道:“殿下,其他人尚可,郑芝龙入阁恐有非议。”

朱慈烺叹了口气,道:“国朝水师,尽皆操之于郑氏之手,不以其为辅政,还能令其执掌五军都督府吗?

本宫已经着手编练新式水师,待事成,非得十年之功,恰好为其任期。”

“殿下深谋远虑,大明幸甚!”孙传庭由衷地说道。

想当年皇帝要是有这城府,绝不用诱杀贺人龙,不对,直接让皇帝领兵擒杀贺人龙,总不会伤了朝廷脸面。

“敢问殿下,如何改组五军都督府?”孙传庭问道。

国初,五军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兼领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兵部职权上升,夺门之变后未曾更改,至今时,五军都督府不但丧失了武将官员的选拔任命权,甚至军队操练和军情声息之事亦无权干预。

五军都督府的职位与加官无异,军权操之于总督巡抚经略之手,充分反应了文贵武贱的现状。

“文官地位上升,武官亦当提振声威,本宫之意,效宋枢密院,设军机处处理军务,五军都督府改为装备、参谋、教导、后勤、军纪五府,兵丁招募、武官升调依旧出兵部。”朱慈烺说道。

孙传庭说道:“殿下圣明。”

没有发表意见。

既然确定为文官之首,就不能插手军事,否则容易不得善终。

“回城,已经给卿安排了住处。”朱慈烺说道。

刚到马道口,噔噔噔的脚步声传来。

陆周上来,道:“殿下,肃王据甘肃称帝,依旧号大明,年号顺治!”

朱慈烺接过奏疏并不看,淡定地说道:“早有预料,不足为虑。”

削爵除藩,一纸空文。

也就意思意思。

朱慈烺意外的是肃王抢了“顺治”的年号,原本的“顺治帝”会不会用“康熙”这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