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枝在一块平坦的石板上,用碳条写下了今天的任务。
采集、打猎、储藏栗子以便冬天食用,以及砌两个灶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呀,每天写写字,有助于梳理她脑子里各种纷乱的计划。
顺便还能叫小伙伴们认字。
以后搬到平原,她第一件事就是扫盲!
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文字,知识就无法有效的传播,这件事是重中之重。
目前没条件,只能教教小伙伴。
赤箐籽学的认真,只有蓝,抓耳挠腮,教几遍都还是只会写一二三。
寒枝已经放弃他了,这家伙力气大,以后朝着武力的路子走就行,不识字就不识字吧,左右这个原始时代,大家都是文盲,谁也别说谁。
族人们有条不紊的分成三队,采集打猎各一队,一队听寒枝调遣。
老规矩,去溪边运细河沙跟泥土回来。
细河沙用来保存栗子,泥土则用来砌墙。
还好林子里的那条溪流够长,溪边的沙子泥土够多,不然不够寒枝折腾的。
运回来的河沙被摊在洞口晾干一些,含水量在8-10之间,也就是手捏成团,稍微一碰又能散开的程度,就可以用来保存栗子。
寒枝在洞穴门口挑了一块地方,围着石壁,建一个储藏栗子的仓库。
洞穴因为顶上有一层厚厚的岩体,所以里面的温度很稳定,即使到了冬天,温度应该也不会降到零度以下,这也是原始人爱住洞穴的原因之一,保暖啊。
建好的仓库底部铺满沙子后,再一层沙子一层栗子的往上慢慢堆放。
这种储藏法需要时不时的喷水,但是只要掌握好喷水的度,栗子就可以保存很久。
气温降到零度之前,沙藏堆每隔十天还要翻倒一次,有利于散热,免得温度太高栗子在里面腐烂。
零度以后,如果天气太冷,还要在上面覆盖一层土保温。
但是开始保存之前,得把栗子挑选一遍,要选没有虫眼的健康栗子。
早知道捡栗子的时候就把这一步做了。
寒枝挑的唉声叹气。
两个灶台在靠近洞口的地方砌好了。
位置选在靠近洞口,是为了让泥巴烟囱可以做的更短。
砌灶台的泥土里面加入了剪碎的枯草,这样可以增加结构强度,提高泥土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为了搭配灶台,寒枝还特意又开了一次陶窑,烧了几口陶釜。
溪边的黏土最近已经快被族里采空,寒枝干脆让人都运回来。
再烧几口陶罐装东西,反正储藏东西的容具也不多了。
这些黏土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的沉淀才产生出来的,不过几个月,就被族里人挖空。
陶釜,一种比陶锅保温性能更好,而且受热均匀的炊具,除了煮炖之外,还可以煎炒,可谓是现代锅的前身。
堇第一次使用灶台和陶釜做饭,就发现了这两样东西的便利。
首先灶台里使用的柴更少,烧柴时产生的烟雾还会顺着烟囱飘到洞外,洞里再也不会烟熏火燎了。
其次这个枝说叫陶釜的新炊具,加热需要的时间比陶罐快得多,容量也比陶罐大。
三十几个族人的饭食,只需要做两锅,而刚好有两个灶台可以放两个陶釜。
她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出够族人食用的份量了。
族人已经习惯了寒枝三不五时就要搞出一些简单又好用的东西了,这就是巫医,这就是部族强大的秘密。
寒枝白天还在灶台上,用河沙炒了一锅栗子。
原味炒栗子的味道,总算让她找回了一点现代人的感觉。
虽然相隔了几千年,可这肉质紧实,口感软糯,稍微一抿就在舌尖化开的炒栗子,它依然是不变的味道。
一场秋雨,林子里的蘑菇,又开始大量冒出来。
秋天的蘑菇,甚至比夏天的种类还多。
族里每天都在采集蘑菇,毕竟晒干以后可以保存很久,只要有地方放,有多少采多少。
寒枝本来在考虑要不要在洞外建一个储藏室。
这个念头依然被打消了。
小伙伴以前说过这里冬天会下很厚的雪,那到时候一定很冷。
随便建的储藏室没有保温功能的话,里面的食物说不定会被冻坏。
咸鱼和肉不怕,主要是橡子储存的时候要有防冻措施。
还是保存在洞穴里面吧。
族人们睡觉的地方再挤一挤,空出一些空间,再砍一些树枝回去做架子,把高处的空间也用来储藏食物,应该足够过冬了。
反正冬天要猫冬,估计多数时候都在睡觉,活动空间变小也没事。
你问原始人你是愿意冬天吃饱呢,还是愿意活动空间更大呢,原始人肯定白你一眼。
这是什么问题,他们每年冬天都饿得要死好不好,是真正意义上的饿死,而不是形容词。
让他们把空间留出来储存食物,那可太好了!
想活动,洞穴外面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呀。
正在脑子里面计划着怎么合理利用洞里的空间,寒枝走到了一块橡树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