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医的死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不管是寒枝的族人,还是有盐部,照旧该干什么干什么。
寒枝她们本该在离开部落的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就踏上回程路的。
但她们比原计划多耽误了一天。
主要是食人族的尸体一天烧不完,光捡木柴都得花上所有人半天时间。
还有有盐部后续的扫尾工作。
那些有用的兽皮都被收集起来,一部分做衣服,一部分用来搭帐篷。
虽然是冬末,但夜间的气温依然在零度以下,还是要做好保暖。
很多兽皮都已经破破烂烂的了,被有盐部的女人们拿骨针缝补了一番继续用。
帐篷要多搭一些,不出意外,后续寒枝的族人也会住进这些帐篷里。
寒枝蹲在地上,正在听栗说话。
栗说有盐部这几年每年冬天都会冻死一些人。
大多数都是从其他部落来投奔有盐部的男人,他们觉得有盐部的日子比自己部落要好过。
栗说以前的有盐部,也算是吃喝不愁,如果那些换来的食物没有被石和巫医独吞的话。
但是他们一年比一年过分,向族人索取的越来越多,回报给族人的却越来越少。
族中的女人因为可以生孩子,算是部落延续的保障,所以石对她们倒不敢太过分。
只有那些外来的男人,干活的时候有他们的份,吃东西的时候,就会被石他们各种克扣。
到了冬天,没有足够的兽皮御寒和食物果腹,这些外族男人总是最先死的。
其次就是族里的老弱。
尽管这样,每年也还是有很多其他部落的人来投奔有盐部。
投奔有盐部可能活不过冬天,可待在自己的部落,可能夏天都熬不过去。
所以有盐部是附近唯一一个男性比女性多的部落。
正确来说,他们已经不算部落,而应该是部族。
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部落就和氏族一样,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两者实行的都是原始的共产主义。
而部族已不再以血缘为联系,而是以地域为联系,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内部已出现阶级对抗和人剥削人的现象。
比如石和巫医,就是剥削者,其他族人则是被剥削者。
部族的形成开始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或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母系氏族会向父系氏族转变,接着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些都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转变。
有盐部本来应该是附近一个最快向父系氏族转变的部族的,却突然被食人族打断发展。
食人族又被寒枝的族人消灭。
这场转变,也就悄无声息的落幕了。
也许其他的地方依然在按照历史的进程,有条不紊的向前推动着。
但走到寒枝这个变数站立的地方时,却悄悄的转了一个弯。
族中的战士队出发之时,一共是二十一个人。
回程的时候却多了十个。
有盐部其余六个身体差的人留在原地,看守族里剩下的东西。
也没什么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兽皮,还有少量的食物。
除了那些食物,寒枝又把从族里带出来时没吃完的那些分了一部分给她们。
虽然回程的时候多了十个人,原本准备的食物已经不够吃,但她们可以继续在林子里打猎补充食物。
寒枝本来没打算这么匆促的搬迁的。
毕竟在她的设想里,想要搬到平原上,得经过一路的迁徙,漫长的寻找。
但有盐部这件事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
这次回去,就要马上和族人们搬来这里居住,她要尽快找到有盐部的盐地。
古往今来,盐都是一种战略物资,封建社会时期,盐铁都是官府的专政。
正是因为盐,商人们才可以通过贸易运输,将整个社会,构建成了物流交换体系。 而频繁的商业交换,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 可以说,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远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经济。
这时候光靠种田,会饿死人的老铁。
尽管寒枝有一身的种田手艺,知道如何让粮食高产。
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种子,她种个毛的田!
真以为植物驯化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啊?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通过无数次的挑选杂交才能做到的,时间和运气都缺一不可。
虽然不能通过种田让族里人吃饱,但是寒枝不会放弃有盐部这块好地方,更不会放弃种田。
总得有人先开始吧,只要起了头,后续就会有无数人为这件事努力奋斗的!
她的设想是等族人正式搬到平原上后,可以一边用盐和周边的部落换食物,一边打猎采集,再加养殖种地,主打一个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