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建房构思(1 / 2)

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对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非常关键。

在这个没有化肥的原始世界,除了堆肥以外,给土地固氮,也是一种非常简单且有效的肥地方式。

操作方式就是先在地里种植固氮植物,植物长成后,再直接把固氮植物的植株埋进地里。

固氮植物发达的根系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气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植物根系的生长。

寒枝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村民会专门在地里种苜蓿。

春天一到,田里叶片层叠、茎秆粗壮的苜蓿,被风吹拂时,成片如浪一样翻动的叶子会一直绵延到远方。

间或夹杂着无数紫色的小花点缀其中。

偶尔会有一头牛站在苜蓿田里,慢条斯理的吃着牧草。

主人并不驱赶,任凭它吃。

再过几天,主人就会甩着鞭子驱赶牛下到苜蓿依然旺盛的田里,让牛拉着铁犁松土犁地。

那些还开着紫色小花的苜蓿就这么被前行的铁犁连根拔起,盖在了泥土下。

这个画面,每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在寒枝的脑中浮现。

她不明白为什么种的这么好的植物,也不采摘也不收割,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给犁进地里了?

还是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苜蓿可以肥田。

除了苜蓿,同科的豆科植物,什么大豆豌豆蚕豆花生都能种在地里固氮。

后世有间作套种法,比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就是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可以达到增产和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巫医说苜蓿给猪吃可以让猪变得更肥,风雨两姐妹就每天采两筐子回去。

背不动没关系,可以让其他大人背。

她们虽然年纪还小,但对于巫医没出现时族里的生活,还是有印象的。

族里有妈没妈其实差别不是很大。

反正都一样吃不饱。

但巫医出现以后就不一样了,食物变多了,还每天都有肉吃!

还能踢那个叫球的东西玩!每天的生活突然就变得好快乐。

巫医把竹鼠交给她们照顾以后,就更快乐了。

竹鼠太好吃了,想顿顿吃!

吃货的目标总是如此的一致。

其实族中的四只野猪加二十只野鸡,只靠这几个孩子,累死她们也养不活。

收集饲料的任务更多的落在采集队大人们的头上,小孩子们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助兴的作用。

寒枝没有虐待儿童的爱好,但她绝对不惯着族里已经会走路的孩子们不干活。

这不是和平世界,没有人会把儿童当做花朵。

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要有个劳动的架势。

每学会一个新的技能知识,她们存活的几率就会更大一分。

她们应该做杂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从这个野蛮的世界中汲取成长的养分,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赤正带着族人们在河边挖泥制砖。

女娲氏得准备盖房子了,一直住帐篷并不安全。

只不过现在食物紧缺,饿着肚子搞建设是没有前途的。

但可以抽出几个人先和泥制砖,到时候直接垒墙就行。

平原边上的河里有很多河蚌,箐每天都会下河打捞。

蚌肉被掏出来喂鸡,蚌壳则晒干后磨碎。

以前用蚌壳提取的那批碳酸钙早就用完了,所以得制备一批新的。

倒不是为了制作水泥砂浆,想做也没条件,材料不够,光一个铁矿石就难住了。

况且族中这么多人,就算把河里的蚌捞完,做出来的石灰也未必够盖房子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族里还没脱贫,就开始搞特殊对待的话,对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是寒枝说贝壳粉可以用来改善土壤,弄回来可以洒进地里。

寒枝已经决定在平原上仿造半坡人的建筑遗址来盖房了。

任何地方的住房建筑,建造时都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

北方房子墙壁要厚,不然冬天不御寒;南方的房子则要通风好,否则房内会过于潮湿。

她来了快一年,本地气候也算摸透了。

本地夏季虽然雨水充沛,但不像某些南方地区一样会有长达几个月的梅雨季节。

春秋两季温度适宜,冬季则偏干冷少雨。

半坡式建筑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又通风防潮,完全可以满足此地房屋居住条件。

说到各种技能和制造知识,寒枝懂得多,但城市规划建设就不是她的长处了。

这方面的书籍她也没怎么涉猎。

只能尽力搜索一下记忆拾人牙慧。

好在她以前参观过的半坡式遗址,她觉得那里的构造就很有意思。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后世约6000年。

遗址里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

寒枝觉得很合理,她决定直接照抄。

这个制陶作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