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使团(下)(2 / 4)

扼元 蟹的心 3183 字 1个月前

谁也不肯后退,谁也把握不住永远就在前头不远的胜利机会。

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次年元旦,大雪普降秦陇各地的时候。

待到积雪覆盖了战场,平地雪深一尺,视线所及尽皆苍茫,此时斥候不辨方向,马匹难以驱策,将士也僵冻难以成军。只有最为精锐、得到最优厚保障的一批人,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坚持。

而大周的皇帝和蒙古大汗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某个时间,向对手发动最后的袭击;而两方所规划出的行军路线,又是那么的接近。

两军将士的视线越过纷飞大雪,注视到对方的那一刻,便是元好问所述的场景了。蒙古人的长途机动、汉儿的兵器之利,在这里全然不能发挥,反而迫使两个骄傲的民族里最杰出的战士全体,把他们的意志、力量和一切作战的技巧毫无保留地施展了出来。

成千上万的将士前拥后挤,厮杀奋战,他们的兵刃断裂了,就捡起地上的武器使用;马匹死了,就踉跄奔走向前;受伤了,就嘶吼着继续作战,直到再也没有力气;战死了,就扑倒在雪地里,让白色的雪把红色的尸体覆盖。

元好问是个书生,其实并没有亲身参与到那场厮杀中去。但他从后方赶到秦陇以后,作为临时组建的参谋团队成员在远处眺望过战斗的场景。

所以他清晰记得当时见到的景象,记得当时灌入他耳孔的,那种用无数人的生命力激发,然后汇合到战场上空的吼声。就在这吼声里,曾经战无不胜的征服者再度遭到了失败,而这一次的失败彻底打断了他们的脊梁,使他们从此失去了原有的锐气,不得不承认新崛起的汉人帝国有着压服一切的实力。

哪怕已经过去了十年,元好问回忆当时情形,依然热血沸腾。而那场胜利带给他的,则是身为汉人,在任何地方都不须惧怕的底气。

不止是元好问,使团里每个成员都是如此。

于是当阿拉伯的骑兵队长终于把马丹人杀得七零八落,自家折返回来,打算夸赞自家的武力时,却见到使团虽然严阵以待,可成员们的眼神里并没什么钦佩情绪。

元好问看着他,还疑虑地问道:“我听说,这些马丹人本来都是港口附近的良善居民,和不少商队都有合作,还曾得到某位埃米尔赞誉的……贵国的局势如此紧张,就连这些原本的良民,也被迫成为贼寇了么?”

骑兵队长听了通译的话,面色变得严肃,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通。那通译听了,一时竟不向元好问转述。

元好问催了他几句,他才勉强道:“队长是说,该下火狱的异教徒快要来了,各种各样的伪信者迟早坏事。他们找死,便让他们死;就算他们不想死,哈里发迟早也会除掉他们。”

通译说完这段,脸上露出害怕的神色。显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里,一旦话题延伸到异教徒、伪信者之类,那是非常严重的了。便是原本再怎么亲密的家人伙伴,一旦在这上头有了冲突,往往不死不休。

偏偏眼前这些来自东方的客人,个个都是异教徒,听说信奉的神灵数量多达千百。这队长张口就说异教徒该下火狱,言语落在异教徒耳里,岂不等同于威胁?

此时这骑兵队长也发觉不对,慌忙指着通译,一迭连声地道:“你告诉他们,异教徒和异教徒不一样。”

好在汉人们普遍没把这一套当回事,众人打了哈哈,这事便过去了。只有几个使团成员暗地里嘀咕说,原本就是各地军阀并立,再有外敌压境,内里还有族群之分、教派之争……我们都是读过书的,这情形老熟啦!分明是末世之像!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大周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那真是靠着一场场战斗硬打出来的。其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战果也最辉煌的一场,便是隆武五年深冬发生在京兆之北、黄河之畔的那场大战。

那场战争的经过,其实使团上下每个人都谙熟于心。

因为这十年来每隔两年,大周就会择境内一地,举办比武盛会。大周各路、各行省乃至江南、漠北、海外的潘属国,都会派队参加。参赛的精兵强将数量在第一届是数百人,到第五届已有五十五队,三千人之多。

这三千人赌上本地军民百姓的名声和热盼,参加骑术、射术、短兵、长兵、手搏、举重、投掷、行军、马球、赛艇等数十项比赛。每次盛会的流程,则是模拟大周立国的各场战役,将竞赛穿插在大规模的演习之间,最终,由取得优胜最多的一队,获得整场比武盛会的锦标。

获得锦标的队伍,会得到朝廷的赏赐,取得优胜之人以后无论从军从政乃至务农经商,也都会有特殊的厚待。为此,这比武盛会近年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者的激情越来越高亢。

使团出发的时候,正逢比武盛会首次在江南属国的钱塘江畔举办。模拟的战役,便是元好问所说的这场大决战。而使团成员恰好被特邀观看了这场演习。

参演将士虽不使用真刀真枪而装备棍棒甲胄,可武人生性凶悍,绝不会把演习变得温文尔雅,演习的每个进程,都充斥着战场搏杀的猛烈。一天下来,血溅场内根本是常事,受重伤退场乃至亟需医官急救之人也不下两三百了。

与此等高强度的对抗相